Omega - 第四十六章 邊境在燃燒
- iperialrg
- Nov 22, 2024
- 3 min read
回顧德國國內,1942年德國科學家羅伯·盧瑟研發出V-1巡航導彈。同年,華納·馮·布萊恩研發出V-2火箭,乃全球史上第一款彈道導彈。其後兩款導彈投產,並於1943年尾開始測試。
1944年6月,V-1導彈啟用,被用於襲擊盟軍城市,但成效參差。
8月,波蘭及斯洛伐克接連爆發大起義。起義之初,大型暴亂在波蘭各地發生,完全無法控制。希特拉命令德軍使用V-1及V-2導彈鎮壓起義軍。
8月中,國防軍開始反攻,使西普魯士一帶完全受控。在希特拉要求下,德軍在但澤附近興建火箭發射基地,用於襲擊波蘭叛軍及平民目標,並加速準備V-2導彈。
在V-1飛彈的狂轟濫炸下,布倫堡、普洛克、華沙等波蘭城市被迅速夷為廢墟,死傷慘重。
但得知消息的波蘭起義軍卻迅速逃往鄉村,使革命得以延續。在V-1飛彈在波蘭投入使用的首星期初見成效時,鄰國斯洛伐克卻在8月29日亦爆發起義。
斯洛伐克起義迅速席捲全國,更於9月進入德國保護區,嚴重威脅德國在當區的地位。
同時,波蘭及斯洛伐克兩族起義軍展開合作,使德國東境陣線大亂,須同時防範蘇聯與起義軍的威脅,無法專注軍力。
9月8日,V-2火箭首次投入使用,用於轟炸華沙,造成上千人傷亡。月中,由於德軍由東西兩面反擊,波蘭各起義軍只繼續控制波蘭東南部。但起義軍所實施的焦土政策,亦使德軍寸步難行。
9月20日,德軍攻入一個月以來由波蘭民兵所控制的華沙,雙方爆發激戰。可是兩方實力懸殊,戰鬥變成了德軍對華沙市民的無差別屠殺。這卻未能撲滅革命的火種,華沙市民繼續對德國國家機器進行長期而血腥鬥爭。
回顧斯洛伐克,德軍於9月10日開始反攻,由奧地利及摩拉維亞兩面進入斯洛伐克。同時,德軍在軍工城市維也納新城亦開始興建火箭發射場。
11日,薩拉希應希特拉要求,宣布出兵干涉斯洛伐克起義。
12日,匈軍與科希策守軍爆發大戰。
15日,匈軍攻入科希策。
由於匈軍對第三次維也納仲裁普遍不滿,故此匈軍在入城後便如脫韁野狗般瘋狂屠殺城中斯洛伐克裔百姓。在斯洛伐克首都布拉迪斯拉發,大量斯洛伐克裔居民被德軍逮捕,被送入集中營。
9月23日,德軍攻入克拉科夫,並於翌日攻入盧布林。隨著德軍進駐更多城市,伴隨V系武器的繼續動用,波蘭城市的起義烈度減退。但波蘭人很快便將行動轉移到郊外,並加劇焦土行動,使德軍被打散在各個城市。
10月5日,維也納新城火箭發射場射出首顆V-2導彈,瞄準斯洛伐克中部城市班斯卡-比斯特里察,造成三千人傷亡。斯洛伐克許多城鎮在一個星期內遭遇了相同的命運。德軍使用飛彈摧毀城鎮後,便迅速派兵佔領。
斯洛伐克的民變領袖並不如波蘭人團結,導致德軍得以逐一擊破。但倚靠斯洛伐克境內多山的環境,許多民兵在退入郊外後,繼續游擊對抗德軍。
10月中,伴隨蘇聯入侵羅馬尼亞,德蘇關係異常緊張,使更多兵力被分配到德蘇前線上。
波蘭及斯洛伐克兩地起義軍因此獲得了重整及喘息的空間。
23日,波蘭起義軍在華沙城外大敗德軍,使其暫時撤退。故此,起義軍重奪華沙控制權,城內的殘存德軍士兵則淪為戰俘,後被地下國民兵公開處刑,屍首在市中心示眾。
在同一時候,德蘇兩國正商討關於史太林訪德事宜。蘇聯為增加談判籌碼,試圖讓波蘭地區的起義向蘇聯方靠攏。
24日,史太林親信、流亡蘇聯波裔共運家博萊斯華·貝魯特被秘密派遣到波蘭,試圖拉攏左派民兵支持蘇聯。在接下來一個月,貝魯特作為蘇方代表,向波蘭工人黨宣傳支持蘇聯,將最終使蘇聯出兵保障波蘭的生存。
雖然只有極少數人真心相信貝魯特的說辭,但成功說服了大部分波蘭左派,要得到蘇聯支持才是保障波蘭獨立生存的唯一出路。這與地下國為首的右派抗爭運動的觀點大相逕庭,波蘭起義軍間的分歧漸漸出現...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