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六十九章 美洲、非洲及西亞概覽
- iperialrg
- 1 day ago
- 5 min read
回顧阿拉伯世界,1943年敘利亞戰場形勢逆轉,同盟國重新掌控整個美索不達米亞地區,中東局勢隨之出現重大變化。戰爭後期,當地民族主義運動興起,各地要求獨立的呼聲日益高漲。
1943至1944年間,黎巴嫩與敘利亞相繼單方面宣布獨立,然而法國拒絕承認兩國主權,並派遣軍隊進行武力鎮壓,引發激烈抗爭。英國因希望維持與中東各託管地及殖民地的良好關係,對法國行動極為不滿。
1945年5月,隨着歐洲戰事結束,英國自外約旦出兵進入大馬士革,干預法軍行動,以阻止鎮壓事件發展。此舉引發英法外交衝突,史稱「黎凡特危機」。最終,法國鑑於國力削弱,又不願破壞與英國的盟友關係,被迫妥協,同意停止軍事行動。
不久之後,法國政府正式宣布將承認中東各地之獨立地位,並著手撤軍。英國亦向巴勒斯坦與外約旦承諾,將於數年內實現完全獨立。
另一方面,因沙烏地阿拉伯在二戰中曾協助英軍,英國為表彰其貢獻,承諾將自外約旦劃出部分領土割讓給沙地。外約旦王室聞訊後強烈抗議,但英揆邱吉爾並未理會。
1945年初,英國與沙地阿拉伯最終達成協議,重劃兩國邊界。3月20日,雙方於吉達正式簽訂《吉達界約》,確定新邊界線,沙地阿拉伯藉此增加約三萬平方公里領土。
1945年年中 馬什里克局勢

阿拉伯世界西部亦出現變動:二戰北非戰場結束後,法國開始著手恢復對北非各地的殖民統治。然而,在突尼西亞與阿爾及利亞,情勢已大不如前。
戰爭期間,兩地阿拉伯裔及法裔居民民合組民兵參與光復家鄉的軍事行動,協助自由法軍擊退法西斯勢力,使得民族意識高漲,自治乃至獨立的呼聲隨之興起。
至1945年,兩地的民族主義運動已具備相當的軍事與政治基礎,成為不可忽視的力量。法國政府意識到,北非已無法再以戰前的殖民方式加以統治,必須正視當地居民的權益與政治訴求。換言之,戰後的法屬北非已然暗潮洶湧,潛伏著全面獨立運動的序幕。
摩洛哥方面,由於「獨立同盟」在戰時已與殖民政府達成協議,全國實質上已進入由該同盟主導的自治狀態。雖然法國仍為摩洛哥名義上的宗主國,但已極少干預其內政,雙方並開始就摩洛哥正式獨立展開初步磋商。
1945年6月,法國宣布廢除丹吉爾國際區(原由多國共管),並將其併入法屬摩洛哥領域,以為未來的獨立進程鋪路。
利比亞方面,戰後英國繼續對當地實施軍事管治,並扶植長期反抗意大利殖民統治的塞努西王朝為利比亞的新領袖。在英國支持下,塞努西勢力逐步鞏固於昔蘭尼加地區,為利比亞統一與建國奠定政治基礎。
1945年中 馬格里布局勢

東非方面,長期由英國與埃及共同統治的蘇丹,隨着戰爭形勢轉變,國內亦逐漸出現獨立呼聲。然而,埃及不願失去對蘇丹的控制,反而企圖藉英國戰後實力削弱之機,驅逐英國殖民者,將蘇丹完全併入埃及王國,為日後兩地的地緣政治衝突埋下伏筆。
厄立特里亞方面,自1941年被英軍自義大利手中攻佔後,便由英國軍政當局直接管治。同年,英軍繼續南進,深入埃塞俄比亞境內,推翻了意大利殖民政權,並暫時接管當地行政事務。
同年,意屬索馬里蘭亦在英軍攻勢下陷落,併入英屬索馬里蘭一同管理。至於維希政權控制的法屬索馬里蘭,則在戰爭期間被英軍長期封鎖,直至1943年法國事變,封鎖方才解除。
1943年,埃塞俄比亞叢林戰爭爆發,埃塞俄比亞游擊勢力與英軍協同作戰,最終徹底殲滅境內殘餘的意大利軍隊。翌年,隨着意大利勢力被完全掃蕩,埃塞俄比亞皇帝海爾·塞拉西與英軍當局達成協議——埃塞俄比亞正式復國,重獲主權。
作為交換條件之一,英軍保留對歐加登地區的佔領,以便日後實行「大索馬里」計劃;而埃塞俄比亞則將在戰後獲得厄立特里亞的主權。
1945年 非洲之角局勢

回顧西非,二戰西非戰役後,多地出現領土變更:
1943年5月,利比里亞吞併原被維希法國佔領的塞拉利昂,並將當地改設為「塞拉利昂領地」。原宗主國英國隨即正式放棄對塞拉利昂的領土主張,並承認門羅維亞政府對當地的主權。
由美裔人主導的利比里亞政府,隨即與在塞拉利昂擁有相似歷史背景與社會地位的歸融人合作。此後,大量塞拉利昂歸融裔士紳加入利比里亞執政黨——真輝格黨,並在塞拉利昂持續施展強大政治影響力。
1943年12月,隨着西非局勢逐漸穩定,利比里亞總統艾德溫·巴克萊訪問美國,並獲羅斯福親自接見。翌年,同黨藉的威廉·杜伯曼繼任總統,在盟國援助下繼續推動國家發展。
另一方面,1943年維希法國佔領英屬甘比亞,而英國則佔領法屬多哥,兩國實際上進行了領土互換。戰後,英法雙方開始就兩地問題展開正式交涉。
1945年2月,兩國殖民地官員於門羅維亞會面,討論甘比亞及多哥的最終歸屬。2月27日,雙方簽訂《門羅維亞領土交換協議》:英國承認法國對甘比亞的主權,法國則將多哥蘭的宗主權移交英國,確立英國單獨託管多哥的局面。
1945年 西非局勢

回顧美洲,戰爭初期,包括美國在內的美洲大部分國家及地區皆保持中立。儘管如此,美國透過租借法案向盟國提供軍事援助,以制衡軸心國勢力。國內也大量生產軍備,帶動經濟全面復甦,逐步走出大蕭條陰霾。
為防堵美國影響力擴張,德國自1940年起在拉丁美洲實施名為「玻利瓦行動」的間諜作戰。由於美國尚未正式參戰,且部分拉美國家與軸心國保持友好關係,德國的行動一度得以在區內進行而未受阻。
1940年美洲局勢

隨著歐洲戰局在1940至1941年間劇變,英國成為歐洲大陸唯一抵抗軸心國的國家,美國遂採納喬治·馬歇爾元帥提出的「歐洲優先」戰略,集中資源消滅歐洲軸心國,暫緩對日作戰。1941年7月9日,美國向德國及意大利宣戰,引起全美洲震盪。
德國潛艇在加勒比海及美洲沿岸的頻繁活動,使原本中立的拉美國家逐步加入同盟國一方,向軸心國宣戰。美國也正式出兵歐洲,並在國內擴大徵兵,更動員婦女投入軍工生產。
1942年,德國擊沉兩艘墨西哥商船,墨西哥遂向德意宣戰,更向美國出口更多物資,獲得經濟增長,使墨西哥成為少數在戰爭中淨獲利的國家;其空軍亦派遣志願隊參與歐洲戰事,接受美軍指揮。同年,多艘巴西商船被德軍擊沉,迫使巴西向德意宣戰,組建「巴西遠征軍」支援美國。
其後,拉丁美洲多國相繼向軸心國宣戰,積極清除德國間諜勢力,德國在當地影響力隨大西洋海戰敗北而迅速衰退。1943年4月,法屬圭亞那變節支持自由法國,使全美洲均成為同盟國成員。
1945年,同盟國最終取得戰爭勝利,美洲各地舉行慶祝活動。然而,戰爭末期,部分納粹官員秘密潛逃至南美洲避難,當地政府未大力阻止,此事在後世成為接收納粹難民的爭議焦點。
1945年美洲局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