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六十七章 土耳其內務
- iperialrg
- Sep 2
- 2 min read
Updated: 2 hours ago
回顧中東,土耳其在1943年連年失利後失去所有早前獲得的領土,使國內反對派十分憤怒。大量極右派及極端民族主義者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抗議土耳其政府的軟弱無能。此時,土耳其由共和人民黨一黨執政,異見份子因無法透過政治渠道抒發己見而爆發暴動。
即使在共和人民黨內,亦有議員提議與盟軍和好,盡早完全退出戰爭。然而,總統伊納尼固執己見,只下令軍警鎮壓國內暴亂。
10月,自由法國趁土耳其局勢混亂,出兵侵佔了1938年回歸土耳其的哈塔伊省,這卻加劇了國內矛盾,使衝突升級。
1943年11月初,伊納尼迫於公眾壓力,宣布將結束一黨專政,並在翌年舉行總統與國會大選。同時,他亦表示計劃辭去共和人民黨黨魁之職務,試圖安撫民情。
國內極端份子則完全沒有耐性等待,更勾結同樣對政權不滿的軍隊。最終,極右派與軍方於11月16日發動軍事政變,共和人民黨被趕下台,伊納尼被逮捕並軟禁。政變團伙繼而成立軍政府,成立“土耳其人民臨時委員會”,取代國會職能。
軍政府隨後推舉尼哈爾·阿特西茲為總統。阿特西茲掌權後在國家推行法西斯主義,並展開對猶太人及希臘人等少數民族的系統性迫害。外交上,土耳其更親近德意等法西斯國家,經常派使節團前往軸心國拜訪。1944年2月,土耳其成為三國軸心條約的觀察員國。
此時,盟軍聚焦在北非與西歐戰場,蘇聯對德國及伊拉克局勢保持高度警惕。無論德國、蘇聯或盟國,均不願意貿然在土耳其開闢新戰線,使三方勢力達到微妙平衡。土耳其雖想重啟擴張政策,卻一直遭德國警告,不敢進攻蘇聯,只好派少量兵力轉戰哈塔伊省,亦不與法軍爆發大型衝突。數個月來,法軍與土軍來回爭奪該省,土耳其邊境其他部分則維持太平。
然而,這種平衡並不持久。隨着東巴爾幹於年末易主,蘇聯對近在咫尺的土耳其變得虎視眈眈。另一邊廂,蘇彝士運河重新通航,使皇家海軍重返地中海,盟軍因此取得突破,不斷攻城掠地,使土耳其南境亦遭包圍,土國船隻無法自由進出地中海。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