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dern Architecture

Omega - 第四十三章 東歐事變

在西歐與北非戰火連綿之際,相對平靜的東歐,卻在1944年8月爆發了翻天巨變。


此時,蘇聯秘密資助的波蘭工人黨正伺機而動。8月11日,納粹黨為鞏固人心,在其認為相對安全的布雷斯勞(即波蘭語的「樂斯拉夫」)舉行大閱兵。未料,數千名身披共產標誌的武裝分子突然闖入閱兵場,亂槍掃射。混亂迅速擴散,樂斯拉夫的波蘭居民反抗情緒全面爆發,甚至演變為波蘭人與德意志人之間的暴力械鬥。納粹當局極力封鎖消息,然而15日風聲仍傳至華沙。


波蘭地下國立即響應,在華沙發動起義,並高呼要「模仿高貴的法蘭西人民抵抗納粹強權的精神」。18日,克拉科夫爆發大規模抗議,示威者宣布「波蘭重新獨立」,建立「波蘭聯邦」。波蘭各個政治派系的抵抗組織隨即團結一致,大量波蘭人加入革命軍,起義之火迅速蔓延。


波蘭的烈焰很快燒到鄰近的斯洛伐克。8月29日,斯洛伐克反政府武裝打響第一槍,高喊「打倒傀儡蒂索政權!」,掀起史稱「斯洛伐克民族大起義」的運動。9月初,斯洛伐克各地軍隊紛紛倒戈,甚至進入德國保護區。波、斯兩地起義令德軍東部兵力四散,蘇聯防線隨之鬆動。


然而,讓希特拉憂心的遠不止於此。9月9日,保加利亞共產黨組織「祖國陣線」發動政變,迅速控制全境,並當日宣布接受蘇聯軍事援助。蘇聯貨船更大膽跨越黑海,直抵保加利亞港口。希特拉震怒,要求保加利亞斷絕與蘇聯往來。保方充耳不聞。14日,德國與意大利聯合希臘及羅馬尼亞,向保加利亞下最後通牒,限令16日午夜前對蘇聯禁運,否則「強制執行」。15日,蘇聯外交部向希、羅、意三國發出「嚴重警告」,卻刻意對德國隻字未提。


9月16日,希特拉命曼斯坦元帥率軍自塞爾維亞進攻保加利亞,直取索菲亞;同時,意大利與希臘自南方入侵,羅馬尼亞則攻擊南多布羅加。保加利亞軍隊採取「邊打邊退」戰術,並對希臘、羅馬尼亞軍隊全力抵抗。18日,德軍包圍索菲亞;19日攻入首都,控制國會,但不敢輕舉妄動。祖國陣線聲言「不惜粉身碎骨,亦不向外國屈服」,保軍仍持續抵抗。


20日,意軍奪下全馬其頓;德、意兩軍在佩爾尼克會師,並繼續推進。24日,普羅夫迪夫陷落;25日,希軍佔領保加利亞愛琴海一帶。10月1日,德意聯軍抵達黑海,奪下布爾加斯;3日,瓦爾納守軍投降。至此,保加利亞已失半數領土,但依然拒絕投降。羅軍則遲遲無法突破多布羅加戰線,半月進展僅兩公里。


10月11日,德、意、希、羅四國外交官齊聚貝爾格萊德,商討保加利亞領土處置。會上,德國提出設立「色雷斯共管區」與「馬其頓共管區」,由德意兩國共同管理,並將埃夫羅斯地區與阿索斯山歸還希臘。希臘可選擇保留愛琴海占領區,或交還給德軍以換取雅典。羅馬尼亞則獲全境多布羅加。


最終,希臘決定交出愛琴海地區,換回雅典控制權。愛琴海沿岸被納入「色雷斯共管區」。當日,四國簽訂《貝爾格萊德協定》。


貝爾格萊德協定劃分之各國領土

ree

1940-44年 羅馬尼亞領土演變圖

ree

Recent Posts

See All
Omega - 第六十七章 土耳其內務

回顧中東,土耳其在1943年連年失利後失去所有早前獲得的領土,使國內反對派十分憤怒。大量極右派及極端民族主義者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抗議土耳其政府的軟弱無能。此時,土耳其由共和人民黨一黨執政,異見份子因無法透過政治渠道抒發己見而爆發暴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