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十六章 埃及 (三):最終淪陷
- iperialrg
- Jan 27, 2024
- 2 min read
Updated: 14 hours ago
回顧埃及,1942年10月30日,德軍完全包圍開羅。
11月初,德國與土耳其開始商討合作事宜。德國駐土耳其外交官巴本同時將事件泄露給蘇聯,並召見蘇聯大使謝爾蓋·維諾格拉多夫。巴本表示,德國明白土耳其及敘利亞在《基輔同盟條約》中劃歸蘇聯勢力範圍,而目前與土耳其的臨時同盟,僅是為了儘快擊潰盟軍勢力。德國承諾戰後將盡快把這些領土轉交蘇聯,但也提醒蘇聯需警惕,因為這很可能意味將來會與土耳其爆發戰爭。維諾格拉多夫聽後,立即將此上報史太林。
史太林與高層商討後,決定要求空軍元帥亞歷山大·諾維科夫組建「蘇聯遣埃志願航空隊」。一方面幫助德國在埃及取得優勢,另一方面也讓蘇聯空軍獲得中東實戰經驗,以應對未來可能爆發的對土戰爭。
11月8日,航空隊啟程前往埃及。消息一出,英國及盟友立即向蘇聯宣戰。
在蘇聯援軍抵達前,盟軍大多數時間掌握空中優勢,德國與意大利頂多只能保持空中均勢。然而援軍抵達後,戰場形勢逐步扭轉。11月10日,德軍攻克開羅,其後德意聯軍展開「法老行動」,直取蘇彝士市。
英軍在埃及戰場的節節失利,使得他們愈加依賴游擊隊協助。11月11日,蘇彝士市政府宣布免費派發槍支予市民,一名軍官賈邁勒·阿卜杜勒·納賽爾被指派領導部分民兵守衛城市。由於納賽爾平易近人的性格,他很快在蘇彝士市民中贏得支持,吸引越來越多人參與保衛家園的行列。
11月22日,德軍兵臨蘇彝士市,納賽爾帶領手下死守,與德軍血戰三日。然而,民兵抵抗終究只是螳臂當車,11月26日,德軍攻下該城。納賽爾與部分軍官在橋樑被炸毀前一刻,成功撤往對岸的巴勒斯坦。
12月初,德意兩軍逼近蘇彝士運河左岸。然而由於英軍早已將運河徹底毀壞,所有橋樑盡數炸斷,軸心國攻勢遂被迫停滯。
在運河另一側,英軍早已沿岸布置成生人勿近的雷區,並修築數米高牆,牆後更建立堅固基地。至1943年初,中東局勢漸成定局——英國雖失埃及,但依然掌控巴勒斯坦一帶地區。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