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dern Architecture

Omega - 第十三章 連橫合縱

Updated: 11 hours ago

10月19日,德國參謀部決定讓塞島的法軍進攻敘利亞,並通報蘇聯。


英國早就察覺到風頭不對,因此立即將伊朗及伊拉克大部分軍隊調往黎凡特,這導致南伊朗一帶亦開始受共黨革命影響。同時,英國亦由印度一帶增兵,最終拼湊出一支約13萬人的部隊。


10月25日,德國國防軍陸軍元帥格特·馮·倫德施泰特被任命為敘利亞入侵軍總指揮官。31日,德軍開始傘擊貝魯特、的黎波里、塔爾圖斯等大城市,但此舉純粹為聲東擊西。同時,法軍開始出發,並計劃於拉塔基亞以南約12公里一處海灘登陸。


11月10日凌晨,首批法軍伴隨空中支援抵岸。未曾預料的英軍倉促應戰,加上法軍士氣高漲,導致法軍在搶灘作戰中表現英勇,進展神速。12日,法軍在倫德施泰特指揮下,又在基督徒谷 (Wadi al-Nasara, وادي النصارى) 海邊搶灘登陸。


另一方面,自戰始至10日,軸心國便一直派空降兵並轟炸黎凡特各大城市,然而戰果未為顯著。由31日至15日期間,約一萬軸心國空降兵傷亡或被俘虜。直至12日,唯一被傘擊成功的城市為塔爾圖斯,但德軍在艱難建立據點後被困城中。


15日,法軍包圍拉塔基亞。同日,土耳其竟然南下偷襲,並於兩日後佔據敘利亞阿勒頗市。原來在敘利亞戰役進行中,德國駐伊斯坦堡大使法蘭茲·馮·巴本秘密與土耳其外長蘇克魯·薩拉吉奧盧會面。


德國有意邀請土耳其一同討伐英國,並承諾將割讓敘利亞、伊拉克一帶領土與土耳其。其實,英土兩國已在1939年簽訂條約,英國保證若土耳其被德國入侵,英國將派兵保護土耳其。然而,隨軸心國勢力日漸增大,土耳其國內開始對軸心國改觀。


1941年初,希臘戰役開始,民族主義者鼓吹土國加入軸心國行列,進攻希臘、伊拉克及敘利亞一帶。然而,總統伊斯密·伊納尼認為兩方勢力皆居心叵測,所以保持中立。同年6月,巴本與薩拉吉奧盧會面,並簽訂《德土互不侵犯條約》,土國繼續保持在戰爭中中立。


1942年6月,埃及戰役開始,德意兩國節節勝利。7月,土耳其國內極端民族主義者出版一份「大土耳其共和國」地圖,包含大量鄂圖曼帝國時代失土。10月,敘利亞戰役開始,再次給予土耳其加入軸心國的契機。


11月3日,薩拉吉奧盧與巴本會面後,將事件上報內閣。總統伊納尼在內閣討論後,決定土耳其將會出兵。6日,薩拉吉奧盧與巴本簽訂新一份《德土互不侵犯條約》,並取代1941年版本。為保密,條約直至16日凌晨4時才被公諸於世。


三小時後,伊納尼宣布撕毀英土在1939年簽訂的條約,並向敘利亞和伊拉克宣戰。


土軍隨即進入敘利亞國土,並與法軍共同包圍拉塔基亞的英軍。17日,拉城升起三色旗及星月旗。同日,阿勒頗被土軍攻陷。在國土另一邊,土耳其亦派軍向北伊拉克方向行進。20日,北伊埃爾比勒市以及北敘哈塞克市同日落入土耳其控制。


英軍面對突然改變的形勢一片混亂,使得土軍得以在11月末繼續南下,接連取得沙漠數省。


11月30日,土軍在伊拉克王國首都巴格達市郊,終於受到更大抵抗。土耳其並不希望在此戰中傷亡過大,因此在巴格達挖掘戰壕,消極應戰。另一方面,敘利亞海岸的軸心國部隊完成會師,全海岸地區受法軍控制。


1942年12月初 中東局勢

ree

Recent Posts

See All
Omega - 第六十七章 土耳其內務

回顧中東,土耳其在1943年連年失利後失去所有早前獲得的領土,使國內反對派十分憤怒。大量極右派及極端民族主義者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抗議土耳其政府的軟弱無能。此時,土耳其由共和人民黨一黨執政,異見份子因無法透過政治渠道抒發己見而爆發暴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