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六十六章 東南亞獨立戰爭
- iperialrg
- Aug 25
- 4 min read
回顧東南亞,日本與同盟國簽訂汶萊條約後,同時制定了日佔各區的接交日期:
印度及緬甸:1945年2月20日
荷屬東印度:1945年2月25日
馬來亞及海峽殖民地:1945年2月28日
印度支那:1945年3月1日
日本在正式撤出以上地區前,秘密與當地民族主義政府合作,並移交所有權力。
2月19日,緬甸元首巴莫在仰光發表講話,重申緬甸為獨立國家,不歡迎前殖民者再度進駐。20日,日軍按照協定撤出緬甸,英軍同時進入緬甸,雙方隨即爆發激烈武裝抵抗。
另一邊廂,印度尼西亞在2月24日,即荷軍接管前一天,單方面宣布獨立。日本官方對所謂「獨立」概不承認,不支持任何分離主義活動,但早已將大量武器移交予印尼民族主義者。
25日,日軍撤出東印度,荷蘭由西巴布亞派軍進行交接工作。以基督教為主的群島對荷軍到來並無大抵抗,但荷軍在印尼西部穆斯林為主的島嶼遭到武裝抵抗。此時荷蘭仍處於滅國狀態,荷軍實力嚴重不足。印尼抵抗軍指揮架構未成熟,但在人數及士氣上取得優勢,使荷蘭無法攻入爪哇及蘇門答臘等島。同時,英國因緬甸戰事延續而無法及時在2月28日接收馬來亞和新加坡。
在權力真空下,馬來亞共產黨已在馬來亞內陸森林建立根據地。3月初,對局勢不滿的英荷兩國指責日本勾結民族分離主義勢力,破壞兩國在東南亞的統治及長治久安,並稱日本已違反汶萊條約,質問是否想與同盟國開戰。日本否認所有指控,並表示對分離主義「零容忍」。日軍隨即在婆羅洲及蘇拉威西兩島展開對東南亞民族主義者的大搜捕。
事實上,日軍行動只是製造機會讓民族主義者逃走或隱居。英荷後要求日本移交犯人,日本卻只能交出數個替罪羊。3月30日,英國安排軍隊分別登陸新加坡、仰光及香港,以接收三地。此時,英軍已控制緬甸少數民族聚居的山區,登陸仰光使英國得以短時間內控制緬甸大部分地區。緬甸抵抗軍則未因此放棄,昂山繼而領導軍隊到敵後打游擊戰。4月2日,緬甸總督雷吉納德·多爾曼-史密斯回到仰光,並宣布緊急狀態,要求將游擊隊剿滅。
另一方面,馬共旗下的馬來亞人民抗日軍在英軍回歸馬來亞後自願繳械,卻依然秘密窩藏大量武器。見英國重新佔領緬甸及馬來亞,荷蘭便請求英國出兵協助鎮壓印尼革命。英國及澳洲隨即派出部隊,佔領蘇門答臘及蘇拉威西要衝,荷蘭則專心對付爪哇島的抵抗勢力。
回顧印度支那,1941年越南各界在東洋共產黨的領導下成立「越南獨立同盟」(越盟)。該組織專注於越南發展,並繼續東洋共產黨在農村地區以游擊戰對抗日軍的政策。1944年,越盟成立「越南解放軍」,整合越盟勢力共六萬的游擊隊。
1945年2月17日,汶萊條約公佈後兩日,越盟宣布越南獨立,成立「越南民主共和國」,同時煽動民眾起義,試圖抗衡法軍的重新佔領。大越國民黨等右派勢力,以及致和好教及高台教等宗教勢力,亦紛紛起義,在越南南部成立割據政權。
不願插手干預的日本見事態發展,只好匆匆撤兵,任由起義勢力發展。3月1日,日軍最後部隊撤出印度支那,法軍在英國印度殖民地部隊陪同下登陸印度支那。同時,日軍亦撤退雷州半島及海南島,法國隨即展開對兩地行使主權,並併入法屬印度支那。英法聯軍分別在海防及西貢登陸,試圖以最快速度重新控制越南。
起初,越盟並沒有抵抗法軍重新進駐越南,嘗試用談判方式終結法國對越南的殖民統治。然而,法國殖民者只欲恢復印度支那作為法屬殖民地的狀態,並不理會越盟。
2月19日,海防及西貢兩軍會師,法國已控制越南多數重要城市。21日,英軍將領道格拉斯·格雷斯突然在西貢宣布宵禁,並頒布法令禁止市民攜帶武器出門。大量西貢市民感到不滿,遂發起罷工及示威,要求軍政府取消禁令並與越南獨立勢力展開談判。
格雷斯卻沒有聽取,反而頒布更多禁令,更強制交趾支那地區的越盟部隊繳械。4月18日,西貢一批越盟部隊違抗英軍命令,更開火攻擊英軍。格雷斯十分不滿,發起「主宰行動」,誓剿滅越南共產勢力。南越一帶越盟部隊僅為烏合之眾,在兩星期內便被粉碎。
得悉事件後,身在越北高平省的越盟領導人胡志明即時將英法定性為「階級及民族敵人」,正式開始與殖民政府的武裝對抗。越盟將領武元甲將剩餘兵力集中於北圻,並揮劍直指河內,在城郊與法軍激烈對戰。另一方面,法國殖民政府則拉攏右派及宗教等反共勢力,與東洋共產黨作對。
5月1日,因應北圻局勢不穩,法國將原屬印度支那的雷州半島及海南島分拆為「大廣州灣」,成立獨立的殖民地。
1945年5月 東南亞各國局勢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