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五十章 德蘇瓜分北歐
- iperialrg
- Feb 7
- 2 min read
回顧西方,自從蘇聯入侵羅馬尼亞,德蘇關係明顯出現裂痕,盟國便找準機會試圖讓蘇聯轉投陣營。
如此一來,軸心國勢力便會四面受敵,加速德國的滅亡。
在哥尼斯堡會議前後,西方與蘇聯使節多次密會,嘗試說服蘇聯加入同盟國一方。
但史太林深知,即使擊敗德國對蘇聯有益,沒了德國的緩衝,西方將與蘇聯接壤,雙方之間的大戰不可避免。而蘇聯國力未必足夠與西方持久對抗,長遠或會對蘇聯造成滅頂之災。此外,蘇聯在戰爭中所獲得原屬西方國家的勢力範圍,譬如伊朗,亦可能得而復失。權衡利弊後,史太林認為蘇聯最合理的選擇是繼續與德國合作。
哥尼斯堡條約公布後,西方依然對蘇聯窮追不捨。史太林為表其心意已決,在12月10日突然出兵芬蘭,史稱繼續戰爭。
對於蘇聯的突然入侵,芬蘭完全沒有做好準備,因此在一個月內便完全淪陷。之後,芬蘭被併入蘇聯卡累利亞-芬蘭共和國,並更名為「芬蘭-卡累利亞」,在內設立多個自治共和國。
在蘇聯入侵芬蘭後不久,德國於12月15日出兵瑞典。瑞典軍力無法與德國對抗,同樣於翌年1月投降。德國在當地設立「瑞典專員轄區」,同時扶植瑞典納粹黨建立政府,雙方共享權力。瑞典國王古斯塔夫五世則被軟禁。
德國隨即展開對瑞典猶太人的逼害,使斯堪的納維亞再無猶太人的安身之地,由此德蘇完全瓜分波羅的海兩岸。
1945年2月 波羅的海局勢

芬蘭-卡累利亞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行政區劃

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