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Modern Architecture

Omega - 第五十二章 蘇黎世休戰條約

從2月底至3月初,希特拉、里賓特洛夫以及毛奇領導的反納粹克萊紹集團相繼抵達會議地點。德國外交部與反希派早已串通,希特拉進入瑞士境內時,已完全被施陶芬伯格等人控制。盟國方面,法、英、美均派遣使節參與談判。


3月3日,談判正式開始。盟國提出「五點原則」:

  1. 德國停止迫害非德意志人,向受害者賠償與道歉。

  2. 停止迫害異見人士,舉行民主選舉。

  3. 設立軍事法庭,公開審判發動戰爭及破壞和平的戰犯。

  4. 大規模裁切軍隊,永久取締所有民兵或準軍事組織,並撤出自1938年以來非法佔領的領土。

  5. 向受害國家以割讓領土、賠款或其他方式賠償。


原本德方計畫在不割讓領土情況下,答應西方大部分要求,但德國內戰爆發,前線士兵形成「先攘外再安內」默契繼續作戰,仍無法阻止盟軍攻入比利時。劣勢戰況迫使德國對盟國全面讓步。13日,德方完全接受五點原則。


談判中,多國流亡政府參與,重點討論德國國家機器對猶太人及其他少數民族的迫害。盟國要求德方賠償、道歉,解散納粹黨,並在盟國控制領土上進行審判。德國被迫同意,並接受盟國對納粹相關人員可能審判的安排。


戰後治理方面,盟國要求舉行民主選舉,德國各派一致同意以民主方式解決權力爭端。撤軍問題亦成議題:

  • 德國需撤出自1938年以來非法佔領的領土,包括北歐、低地國等,但會中刻意避免討論涉及已被德蘇瓜分的波蘭。

  • 盟軍歐洲遠征司令部將控制被佔領國家滯留德軍。

  • 盟軍提議奧地利設立為永久中立國;德方提出戰後公投決定是否脫離德國,盟國同意,但交換條件為德國陸軍不可駐奧及萊茵蘭,薩爾蘭永久割讓。


戰後裁軍方面:

  • 取締國內民兵與準軍事組織,解散戰鬥海軍,由海岸護衛隊取代,人數限制5000,船隻不得超過500噸。

  • 陸軍及空軍合計最多75萬人,只能駐於指定區域。

  • 撤出被佔領國之德軍由歐洲盟軍最高司令部控制,德國西部設立盟軍專屬駐軍區,中部、奧地利及蘇台德地區設置陸軍非軍事區。

  • 德國須向盟軍分享技術,禁止擁有核武器,暫停接受蘇聯軍事援助。


賠款方面,盟國要求德國清空國庫50%,包括外匯、黃金、權益、資產、納粹黨產與政府資產,並按各國戰爭貢獻與損失分配。


蘇黎世和會實質上確立了德國戰後的基本框架:國際社會主導裁軍、賠償、審判與民主改革,德國不得再單獨決策國內外事務,德國雖挽留面子但喪失大量主權。


1945年4月3日 同盟國與德國經歷大量談判後最終簽訂《蘇黎世條約》,條款如下:


1. 停戰與戰犯處理

1.1 德國與同盟國休戰。

1.2 德國同意移交阿道夫·希特拉以及其他戰犯予同盟國審判。

1.3 德國同意禁止戰犯出境。

1.4 同盟國將在戰爭結束後適時對戰犯開審。

1.5 國家社會主義德國工人黨以及附屬組織將被永久取締。


2. 法律與人權改革

2.1 德國廢除國內關於所有壓迫少數族裔的法律。

2.2 德國廢除國內關於打壓宗教及人身與政治自由的法律。

2.3 德國向猶太人及其他受壓迫社群公開道歉並向之賠款。


3. 領土、主權與政治制度

3.1 德國放棄自1938年以來所有非法佔領的領土主權(奧地利及蘇台德除外)並向該等國家公開道歉。

3.2 奧地利之去留問題應在戰後由奧地利人民公投決定。

3.3 蘇台德之去留問題應在戰後由蘇台德人民公投決定。

3.4 德國政府對國家、團體及個人之補償將由盟軍戰後開設的國際法庭裁定。

3.5 德國將在戰後舉行民主選舉。


4. 軍事方面

4.1 現處於被侵佔各國的德國部隊應當即停止行動,並改接受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之命令。

4.2 德國永久取締衝鋒隊與親衛隊。

4.3 德國永久取締國內所有準軍事組織並禁止任何將來準軍事組織存在。

4.4 德國國防軍將重組。

4.5 德國解散戰鬥海軍,由海岸護衛隊取代,海岸護衛隊人數限制於5000人,並不得擁有重於500噸的船隻。

4.6 德國可保留陸軍及空軍,陸空軍總人數限制在75,000人。

4.7 在無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允許下,德國所有部隊禁止進駐萊茵蘭。

4.8 德國政府邀請盟軍進駐萊茵蘭並不設人數上限。

4.9 在無盟軍遠征部隊最高司令部允許下,德國陸軍禁止進駐德國中部、奧地利與蘇台德區。4.10 德國禁止擁有核武。

4.11 德國應在盟軍要求下分享軍事技術。

4.12 德國停止接受外國軍事援助。


5. 經濟方面

5.1 德意志帝國銀行目前所持有之外匯與黃金儲備將全數上交於盟國以作賠款。

5.2 德國政府、央行及納粹黨在德國國內的資產及證券至少一半將作出售,並允許國際買家收購。

5.3 德意志帝國銀行在外國所持有的資產、證券及存款將轉交於盟國處理。

5.4 杜魯塞多夫將成立交易所以便交易上述資產。


蘇黎世條約所規定之德國領土更變

ree

Recent Posts

See All
Omega - 第六十七章 土耳其內務

回顧中東,土耳其在1943年連年失利後失去所有早前獲得的領土,使國內反對派十分憤怒。大量極右派及極端民族主義者組織民眾上街遊行,抗議土耳其政府的軟弱無能。此時,土耳其由共和人民黨一黨執政,異見份子因無法透過政治渠道抒發己見而爆發暴動。...

 
 
 

Comments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