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mega - 第五十一章 德國大變天
- iperialrg
- Feb 13
- 2 min read
回顧德國局勢,新年伊始,蘇聯兵援抵達德國,陸續被派往西線戰場與盟軍作戰。蘇聯士兵的出現象徵著蘇德聯手對抗西方的決心,但龐大的蘇聯工業與兵力意味德國若繼續作戰,將陷入持久戰泥沼。西方因此開始謀求對德有條件求和的可能性。
德國在近兩年已完全喪失非洲及中東控制,西線和南線屢戰屢敗,盟軍極可能從北非登陸意大利,開闢新戰線。面對三面受敵的可能,德國亦有談判意願,但雙方均不願主動放下面子,內部出現分歧。
德國內部,希特拉精神狀態不穩定,堅持主戰,引起國防軍反希特拉派的不滿。1月中,德國外交部在希特拉不知情下,秘密聯絡蘇聯,向西方發出求和訊息。2月14日,蘇聯公開促請西方與德談判,英國秘密表達談判意願,盟軍因此臨時推遲在歐陸開闢新戰線的計劃,但戰鬥持續。
2月16日,希特拉在鷹巢開會期間,國防軍內應卡柳斯·馮·施陶芬伯格上校脅持希特拉,亮出公文包中的炸彈威脅同歸於盡,逼迫其就範。希特拉立即向外發電報表示願意談判。隨後,雙方通過中立國瑞士安排談判,3月3日於蘇黎世舉行。由於鷹巢偏僻,國內高層起初並未察覺。
然而,施陶芬伯格在護送希特拉出境時走漏風聲,蓋世太保展開調查,發現牽連國防軍高層。希姆萊得知後,決定擁兵自重,3月6日蘇黎世談判期間,公開國防軍暗殺希特拉及勾結外國勢力的證據。國防軍難以解釋,希姆萊宣布清君側,大量武裝親衛隊撤離前線,向內陸進軍,柏林司令部定性為兵變,德國內戰爆發。
德國迅速分裂為兩股勢力:
國防軍派:由陸軍軍人(如埃爾溫·馮·維茨萊本、埃爾溫·隆美爾、君特·馮·克魯格)、阿勃維爾領導人威廉·卡納里斯、外交部領袖里賓特洛夫、德國貴族及抵抗運動成員組成。
親衛隊派:由希姆萊、戈林、鄧尼茨、部分陸軍將領(曼斯坦、古德里安)、納粹黨要員(馬丁·鮑曼、巴杜爾·席拉赫)組成。
親衛隊行動迅速,3月12日佔領萊茵河北部,16日攻佔下薩克森,兵臨漢堡;同時,古德里安與曼斯坦指揮東線部隊佔領普魯士至西里西亞地區。
另一方面,自長刀之夜以來被冷落的衝鋒隊對親衛隊不滿,幕僚長威廉·舍普曼於3月17日宣布加入對抗親衛隊,使德國內部局勢進一步升級,德國內戰局面愈加複雜與混亂。
1945年3月末 德國局勢

Comments